伍仟未来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推荐 > 正文

推荐

狐丘丈人(《吕氏春秋·孟冬纪》之 异宝:不贪宝,反获至宝的古人智慧)

3695000future2022-11-24推荐54

《吕氏春秋》是在战国末年,秦国丞相吕不韦**门客们编撰的一部杂家名著。分十二纪、八览、六论,以道家思想为主体,兼采阴阳、儒墨、名法、兵农诸家学说。

01

“四曰:古之人非無寶也,其所寶者異也。

孫叔敖疾,將死,戒其子曰:「王數封我矣,吾不受也。為我死,王則封汝,必無受利地。楚、越之間有寢之丘者,此其地不利,而名甚惡。荊人畏鬼,而越人信禨。可長有者,其唯此也。」孫叔敖死,王果以美地封其子,而子辭,請寢之丘,故至今不失。孫叔敖之知,知不以利為利矣,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,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。
五員亡,荊急求之,登太行而望鄭曰:「蓋是國也,地險而民多知,其主俗主也,不足與舉。」去鄭而之許,見許公而問所之。許公不應,東南嚮而唾。五員載拜受賜曰:「知所之矣。」因如吳。過於荊,至江上,欲涉,見一丈人,刺小船,方將漁,從而請焉。丈人度之,絕①江,問其名族,則不肯告,解其劍以予丈人,曰:「此千金之劍也,願獻之丈人。」丈人不肯受曰:「荊國之法,得五員者,爵執圭②,祿萬檐③,金千鎰④。昔者子胥過,吾猶不取,今我何以子之千金劍為乎?」五員過於吳,使人求之江上則不能得也,每食必祭之,祝曰:「江上之丈人!天地至大矣,至眾矣,將奚不有為也?而無以為。為矣而無以為之。名不可得而聞,身不可得而見,其惟江上之丈人乎?」
宋之野人,耕而得玉,獻之司城子罕,子罕不受。野人請曰:「此野人之寶也,願相國為之賜而受之也。」子罕曰:「子以玉為寶,我以不受為寶。」故宋國之長者曰:「子罕非無寶也,所寶者異也。」
今以百金與摶黍⑤以示兒子⑥,兒子必取摶黍矣;以龢氏之璧與百金以示鄙人,鄙人必取百金矣;以龢氏之璧、道德之至言以示賢者,賢者必取至言矣。其知彌精,其所取彌精;其知彌觕⑧,其所取彌觕。”

:横渡;穿越。

:中国古代贵族朝聘、祭祀、丧葬时以为礼器。依其大小,以别尊卑。

:同擔,用扁担所挑的物品。

鎰[yì]:古代的重量单位,二十两或二十四两为一镒。

摶黍[tuán shǔ]:指捏饭成团。

兒子:婴儿。

鄙人 [bǐ rén] :鄙陋无知的人

觕:同“粗”。

02

古人并不是没有珍宝,只是他们眼中的珍宝,跟今人眼中的珍宝有所不同而已。

孙叔敖临终前对儿子的告诫,反映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
孙叔敖是谁?

看到这个名字,可能一时想不到关于他的故事,但孙叔敖这三个字应该十分熟悉,因为在在中学课本里有一篇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》估计不少人都背诵过:

“舜发于畎亩之中,傅说举于版筑之间,胶鬲举于鱼盐之中,管夷吾举于士,孙叔敖举于海,百里奚举于市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,饿其体肤,空乏其身,行拂*其所为,所以动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人恒过,然后能改,困于心,衡于虑,而后作;征于色,发于声,而后喻。入则无法家拂士,出则无敌国外患者,国恒亡,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。”

文中提到的孙叔敖,就是我们今天故事的主人公。

从上边这段课文中也能看出,孙叔敖并非出身达官贵族,根据《荀子·非相》的记载:“楚之孙叔敖,期思之鄙人也”。

但孙叔敖为官清正廉明,以贤能闻名于世。当时楚国的君主楚庄王,在孙叔敖的辅佐下,从诸侯群雄之中*颖而出,成为春秋五霸之一。

除了治国,孙叔敖还是一位水利专家,当时的淮河水灾频发,孙叔敖倾尽家资,主持治水,修筑了一系列水利工程,造福沿河百姓,比如中国历史上**座水利工程——芍陂(què bēi),借淮河古道泄洪,筑陂塘灌溉农桑,造福淮河黎民,虽然2600年过去,但这些水利工程依然发挥着作用。

于是在孙叔敖的治理下,楚国出现了一个“家富人喜,优赡乐业,式序在朝,行无螟蜮,丰年蕃庶”的全盛时期。

虽然于国有功,于民有恩,位高权重,但孙叔敖却常怀卑谦之心,常持尊崇之情,清风惠政,周济贫寒。只是天妒英才,这样一位流芳千古,恩泽万世的贤人,年仅38岁就病逝了。

临终前的孙叔敖,给儿子留下了后的告诫:“楚王数次要封我土地,都被我推辞掉了,并没有接受过封赏。如果我死以后,楚王要封赏你土地的话,千万不要接受富庶的城邑。楚国和越国之间有名为寢之丘的地方,这块土地贫瘠,人烟稀少,而且地名也很不吉利。楚人畏惧这里闹鬼,而越国也迷信这里有鬼神。正因为如此,只有这块土地,可以世代长有。”

果不其然,孙叔敖死后,楚王便要把土地肥沃,繁华的城邑封给他的儿子。但他的儿子谨遵父亲的告诫,没有接受这些富饶的地方,而是请大王封赏寢之丘这块贫瘠之地。直到今天孙叔敖的后代都安稳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,从没有战*易主的事情发生。

孙叔敖的智慧在于:世俗人眼中的利,在他看来却不是利;他喜欢的东西,反而是世俗人所厌恶的东西,这也就是有道智者跟世俗之人不同的地方。

伍子胥在逃亡的图中也发生过一个有意思的故事。

先说说这伍子胥为什么要逃跑

伍子胥本是楚国人,他爸叫伍奢。楚平王即位之后,立了‘’为太子,还给太子建找了两位老师,其中伍奢为太子太傅,同时还任命了费无极为太子少傅,虽然都是太子的老师,但是这个太子很尊重伍子胥,却不待见费无极,于是这费无极心生怨恨。

在楚平王七年的时候,费无极诬告太子建与伍奢密谋以齐、晋为外援发动叛*。楚平王信以为真,召见伍奢,严加诘问。伍奢规劝楚平王不要亲小臣而疏骨肉,楚平王执迷不悟,把伍奢关押起来,并派人去*太子建,太子建得到消息提前逃跑到宋国去了。于是楚平王便下令处死伍奢和他的两个儿子,好在伍子胥反应快,逃跑了。可是伍子胥他爸和兄弟却被*,并且楚平王下令画影图形,四处捉拿伍子胥。

当时伍子胥逃亡途中,曾登上太行山遥望郑国,叹道:“这个国家,地势险要,臣子多有心计,但是却有一个平庸的国君,不足与谋”。于是离开郑国辗转来到了许国,在许国拜见许公,请教哪个国家值得去。许公并没有说话,而是往东南方向淬了口唾沫。伍子胥领会了许公此举的意思,于是俯首拜谢道:“我知道要去哪里了,感谢先生指点”。于是离开郑国,直奔东南的吴国。

途中要经过楚国,伍子胥来到江边,打算渡江。正好看见不远处一位老丈,撑着一条小船,正准备捕鱼,于是赶过去请老丈渡自己过江,老丈很爽快地答应了。等过了江,伍子胥请教老丈的尊姓大名,老丈却笑而不肯相告。于是伍子胥解下腰间佩剑,双手奉于老丈道:“此剑价值千金,愿意献给老丈作为答谢。”

老丈不肯接受,说道:“按楚王的搜捕令,只要抓住伍子胥,便可位列公卿,俸禄万担,黄金千镒。之前伍子胥从这里过的时候,我尚且都没有把他送去官府,换取这荣华富贵,如今我要你这价值千金的宝剑干什么?”

后来伍子胥终于到了吴国,但心里还是念念不忘这位老丈,便多次派人去江上寻找,可却再也没有找到。为了报答老丈的救命之恩,每次饭前都要拜祭那位老丈,祷告说:“江上的老丈的德行,就如同天地的德行一样。天地之德至大,生育万物至众,没有什么是天地做不到的,而天地虽生化万物却无所取,根本不贪图生育万物的功劳。那位老丈在我危难的时候,渡我过江,却不贪图回报,到如今我连老丈的姓名都不知道,老丈身影更是寻不得,江上的老丈不正有这样的的德行吗?”

还有一个宋国的子罕不受玉的故事

宋国的郊野的农夫,在耕地的时候,意外得到了一块玉,于是先给司空子罕,子罕推辞不受。农夫再三献上道:“这块玉对于老农我来说,可以一个宝贝啊,希望相国能体恤小民的一片孝心,收下吧”。子罕说道:“你把这块玉当成是宝贝,而我却把不贪他人之物的品行当成是自己的宝贝”。所以宋国德高望重的人评价说道:“子罕并不是没有宝贝,只是他珍爱的东西跟世俗之人不同罢了”

比如,今天拿着百两黄金和饭团让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选择,婴孩一定会选饭团。如果拿着和氏璧和百两黄金让一个浅薄无知的人选择,那这个人一定会选择百两黄金。如果把和氏璧和至理之言让一个贤者选择,那贤者一定会选择至理之言。也就是说,人的智慧越精深,想要的也越精深。反之,越是粗陋的人,所贪恋之物也就越粗陋。

03

孙叔敖深知福*相依的道理。

在《列子·说符》中曾有孙叔敖跟隐士狐丘丈人的一段对话:

狐丘丈人谓孙叔敖曰:“人有三怨,子知之乎?”孙叔敖曰:“何谓也?”对曰:“爵高者人妒之,官大者主恶之,禄厚者怨逮之。”孙叔敖曰:“吾爵益高,吾志益下;吾官益大,吾心益小;吾禄益厚,吾施益博。以是免于三怨,可乎?”

大意是,狐丘丈人提醒孙叔敖:人要是爵高、官大、禄厚,那就会招致比人的怨恨嫉妒,而孙叔敖则表示越是位高权重,越要谦虚谨慎、施惠于人。

得到并不意味着必然好,失去也并不意味着必然不好。

在生活中你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呢,欢迎在评论区讨论。

如果喜欢这篇文章,别忘了关注哦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