伍仟未来网
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 > 产业 > 正文

产业

父亲三周年对联及横批(欢欢喜喜贴春联)

3695000future2022-12-06产业26

照片来自网络

文/杨 跻

贴春联是一件很隆重的事,在我们关中地区,习惯于大年三十,吃过中午饭,开始贴春联。真正意义上的年,就是从这一刻开始。

关于春联的来历,据传说,东海里有座风景秀丽的度朔山,又名桃都山。山上有一棵蟠曲三千里的大桃树,树顶有一只金鸡,日出报晓。这棵桃树的东北一端,有一概拱形的枝干,树梢一直弯下来,挨到地面,就像一扇天然的大门。朔山住着各种妖魔鬼怪,要出门就得经过这扇鬼门。天帝怕鬼怪下山到人间作祟,派了两个神将去把守,一个叫神荼,一个叫郁垒。这两个神的名字有特别的念法,神荼要念“伸舒”,郁垒要念“郁律”。两员神将专门监察鬼怪的行为。发现哪个鬼怪为非作歹,便用草绳捆起来送去喂老虎。此后,从这个故事中引申出了鬼怪桃木之说。于是,那时候,人们每逢过年,便用两块桃木刻上神荼、郁垒的像或写上他俩的名字,挂在门的两边,叫做桃符,以示驱灾压邪。

照片来自网络

春联,在我的老家西府,习惯叫“对子”、“对联”。每年春节,家家户户都会贴,而且会从贴的“对子”的内容及颜色上看出很多的内容。如果在旧年有去世了老人的人家,那一年他家的春联会是黄色,到了第二年又换成绿色,到了第三年才会用红纸写春联。以三年不用红纸喜庆,来表示对逝去的亲人的一种哀思与怀念。

现在的春联,除了市场上买的,还有在电信、移动、保险公司等服务性行业办理业务时送的,虽然款式多样,做工极尽完美,让人看了赏心悦目,但却缺少了一种气氛,少一了份快乐,少了一份情趣。小时候过年写春联的情景,至今仍然记得清清楚楚,在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,就连春节写个春联,也无不透出节日欢喜的气氛。

父亲上过私塾,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,记得那个时候,村里家家户户每年的春联,基本上都是父亲的杰作。每年的大年三十,父亲早早的就起来,将一张陈迹斑斑的八仙桌,从中堂抬到了窗户前,取出落满灰尘的砚台,舀上一大老碗清水,往砚台里倒上水之后,便开始砚墨。随着父亲手的转动,清水渐渐变得黑,直到砚台里的清水变得又黑又稠,父亲才肯停下来歇息。一切准备工作就绪,父亲这才坐在椅子上,一边品着茶,一边等左邻右舍前来写春联。

左邻右舍,不忍心让父亲忙的太晚,便早早的来到我家,将预先准备好的背面写上“大门”、“猪圈”、“灶台”、“房门”等等的字样红纸,交到父亲的手上,毕恭毕敬的站在一边,看着父亲在红纸上龙飞凤舞的尽情挥洒笔墨。春联也是有许多讲究的,街门上的对联往往是贴近现实**性比较强的,而且各家大门上的春联内容是不能重复的。炕头、水缸、粮囤、猪圈、照壁等等地方大都是有固定的用语,多少年来一成不变。猪圈上贴“六畜兴旺”的联,炕头贴“身体健康”的联,粮囤贴“五谷丰登的”联,水缸贴“饮水思源”的联。父亲将乡邻拿来的红纸展开,根据春联所贴位置的不同,书写不同的内容。全村成百户的人家,每家的春联所写的内容都不同,那个时候,我不知道父亲的肚里,怎么装得下那么多的学问,从内心来说,除了对父亲佩服之极外,更希望自己长大后,能写得父亲那一手好字,肚里装得下和父亲一样多的学问。遗憾的是,自己上学的时候,学校里不再开设毛笔课,练就一手好毛笔字的想法也就此落空。

照片来自网络

每年写春联,不管忙到什么时候,父亲不写好后一张纸是不收笔的。父亲将写好的春联,一张张的摆在院子里,等墨迹干透后,主人收好自己的春联,便满心欢喜的离开。每年的三十,我家里热闹得像个市场,屋子被前来让父亲写春联的乡邻们挤得满满,偌大个院子,被满满当当地摆上红红的对联,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。

照片来自网络

贴春联是有讲究的,左右联要分清楚。一般是右联为上联,左联为下联,这明显是与中国旧时的行文方式有关。我们现在招待客人把主陪右边**座位奉为上宾也是一脉传呈的。等父亲忙完一切,姐姐便端着早已准备好的面糊糊糊,我端着小方登,弟弟手里拿着春联,紧紧的跟在父亲的身后,来到大门口。父亲先看春联的内容,确定好左右之后,才开始贴。先将春联的右联反过来紧贴在大门框上,用刷子在盛着面糊糊的盆里蘸一下,然后一手紧紧按住春联上的顶端,用蘸着面糊糊的刷子,在春联的背面,均匀地刷上面糊糊后,然后站到凳子上,我和弟弟站在远处,指手画脚的指挥着父亲,一会儿高了,一会儿斜了,父亲在我们哥俩的指挥下,不断的校正着,直到把春联端端正正的贴好。父亲按左右联和横批的次序,一一贴好之后,才从登子上下来,早已累得腰酸腿疼。春联刚刚贴完,还没有等得父亲发令,我和弟弟,便迫不急待的将早已准备好的*竹,用火柴点燃,新年便在噼噼啪啪的*竹声中如期而至。

贴的是春联,寄托的是希望。